05-18
2020
昨天,2020年5月15日,正值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一周年,美国政府发了个“大招”!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宣布了一项计划,声称将限制华为使用美国技术和软件在国外设计和制造其半导体的能力。美国商务部认为华为委托使用美国设备的代工厂来生产半导体,破坏了实体清单的目的,而新计划将使得华为无法再度避开美国的出口管制,只要采用到美国相关技术和设备生产的芯片,都需先取得美国政府的许可。“荒谬!”“震惊!”不少半导体行业从业者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为什么呢?因为全世界没有一颗芯片是可以完全不使用美国设备或软件技术而被生产制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无论华为生产的是什么芯片——无论是手机芯片、人工智能芯片还是基站芯片、服务器芯片,无论生产过程用的是7nm工艺还是5nm工艺,通通都要被美国管制。换言之,未来华为生产的每一颗芯片都需要经过美国政府的核准,这是真的要倾全美科技圈之力致华为于死地啊!按照之前的禁令内容,华为将无法从海外进口美国技术含量高于25%的产品,后来又有消息说这一比例要下调到10%,但美方内部还没就这个比例达成一致,一直摇摆不定。结果,昨天的禁令却直接跳过10%,变成0了。那为什么禁令会进一步升级呢?根据当初的限制,美国以为华为将无法从海外进口美国技术含量高于25%的产品,但没想到的是,最关键的台积电代工部分,居然成功合法合规地避开了这25%的限制。因此,之后才会传出要把25%降低至10%的说法。业界也曾推盘沙演过,即使把美国技术含量降到10%,很有可能台积电的部分制程技术仍是可以“低空飞过”,甚至台积电最新的7nm、5nm制程都可能躲过美国这个规定。所以,现在美国索性把事情做绝,直接要求所有为华为代工的半导体厂都需要经过美国政府的批准了。这条禁令透露出了一个可怕的信号——如果今天美国可以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全面封锁华为,那明天,美国就能以同等的手法,来封锁任何一家中国的科技公司。还记得之前报道的“美国对国内半导体代工厂启动无限追溯机制”的消息么?那时就有网友表示了同样的担忧:如果今天美国可以要求中国国内从事军民融合或为军品供应集成电路的企业,不得用美国清单厂商半导体设备代工生产军用集成电路,同时“无限追溯”机制生效;那么明天,美国是不是也可以要求这些企业不能用美国清单厂商半导体设备代工生产所有民用芯片呢?面对这种程度的打击,中方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从中国政府消息人士处了解到,如美方最终实施上述计划,中方将予以强力反击,维护自身合法正当权益。中方可使用的具体反制选项包括以下几项:将美有关企业纳入中方“不可靠实体清单”,依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和《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对高通、思科、苹果等美企进行限制或调查,暂停采购波音公司飞机等。或许是受此消息影响,15日美股开盘前,上述4家美企股价波动剧烈,其中高通2小时内一度跌超7%,苹果、波音、思科均跌超4%。目前,四家公司股价跌幅均有所缩窄与反弹。更多消息还需等待外交部的发声。最后,附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文章全文:《商务部针对华为削弱实体清单的努力,限制其使用美国技术设计和生产的产品》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今天宣布了一项新计划,通过限制华为使用美国技术和软件在海外设计和制造半导体的能力,来保护美国国家安全。这一声明切断了华为为削弱美国出口管制所做的努力。BIS正在修改其长期在国外生产的直接产品规则和实体清单,狭义且战略性地针对华为获取半导体的交易,这些半导体是某些美国软件和技术的直接产品。自2019年BIS将华为及其114家海外关联公司列入实体清单以来,希望出口美国产品的公司必须获得许可证。然而,华为继续使用美国的软件和技术来设计半导体,通过委托使用美国设备的海外代工厂来生产半导体,破坏了实体清单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目的。“尽管美国商务部去年采取了“实体清单”行动,但华为及其外国分支机构仍加大了努力,通过本土化努力破坏了这些基于国家安全的限制。但是,这种努力仍然依赖美国的技术。”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说。他认为:“这不是个负责任的全球企业公民举止。我们必须修改被华为和海思利用的规则,并防止美国技术引发与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背道而驰的恶性活动。”具体而言,这一有针对性的规则变化将使以下外国产品受出口管理条例(EAR)的约束:(1)华为及其关联公司(如海思半导体)在实体清单上生产的半导体设计等产品,是某些美国商业控制清单(CCL)软件和技术的直接产品;(2)根据在实体清单上华为及其关联公司(如海思半导体)的设计规范生产的芯片组等产品,是由某些位于美国境外的CCL半导体制造设备的直接产品。此类美国境外生产的产品仅在知道它们将用于再出口、从国外出口或国内转移到华为或其实体清单上的任何关联公司时,才需要许可证。有些使用美国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海外代工厂已开始根据2020年5月15日的华为设计规范进行生产,为了避免对这些芯片代工厂产生直接不利的经济影响,此类海外生产的产品只要在规则生效日期后的120天之内复出口、从国外出口或国内转移,则不受这些新许可要求的约束。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5-13
2020
昨日晚间美国对中国从事国民融合的半导体企业进行无限追溯,但中国半导体企业一直严格按照相关行业规则经营,此次事件对中国半导体企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美国从去年开始对限制我国半导体技术发展,将华为等列入美国清单,国产半导体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一、美国实施半导体无限追溯5月12日晚间,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LAM(泛林半导体)、AMAT(应用材料公司)等公司发出信函,要求中国国内从事军民融合或为军品供应集成电路的企业,如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等,不得用美国清单厂商半导体设备代工生产军用集成电路,同时“无限追溯”机制生效。这也意味着,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中国晶圆代工厂购买的美国半导体设备无论如何都不能被转交军方,同时也不能利用这些设备为军方生产军用集成电路,即使是生产的是一些可能被用做军事用途的民用集成电路,也不能被用于军用,否则可能后果很严重,前面有中兴的例子。所谓的无限追溯,应该指的是,不管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是否知情,只要最终产品被军方用了,就是要追责。值得注意的是,4月27日,美国商务部就宣布了针对中国出口实施新的限制措施,旨在防止中国、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实体通过民用供应链或在民用供应链下获取发展军事用途的美国技术,然后应用到军事和军事最终用户。新规进一步扩大了需要许可证的物品的种类,半导体则是重中之重。虽然,去年美国已经将包括华为在内的一大批的中国实体列入了“实体清单”,限制这些实体采购包括美国芯片在内的相关产品和技术,但是,对于那些不在实体清单当中的中国半导体厂商,他们利用美国设备或技术生产的民用芯片则是不受限制的。现在美国方面认为,中国军方可能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将一些民用技术应用到军用方面,于是,美国商务部便升级出口管制措施来阻止这一可能。而现在美国泛林半导体和应用材料公司的这一举动,也正是进一步落实美国新升级的出口管制措施,以避免半导体生产设备被中国军方利用。二、国产替代芯片任重道远美国泛林半导体成立于1980年,此后通过并购OnTrak Systems Inc.、Bullen Semiconductor、SEZ AG集团等半导体设备厂商,成为了全球第五大半导体设备厂商。产品主要包括刻蚀设备、薄膜(Deposition—CVD/ECD/ALD)设备以及去光阻和清洗(Strip&Clean)、镀铜等设备。2017年刻蚀设备销售额约占全球45%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其中导体刻蚀约占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介质刻蚀约占全球2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二。CVD约占全球市场20%左右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三。根据VLSI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半导体设备系统及服务销售额为811亿美元,前五大设备厂商当中,应用材料以17.72%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泛林半导体以13.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半导体国产化的方向已经深入人心,卡脖子三个字更加形象地让市场知道我们科技的短板,中兴、华为被贸易战打压,彻底将半导体国产化推向高潮。所以,有关半导体国产化在此无需赘述,下图中的0%,非常醒目地提醒着市场,半导体国产化之路还很长,是持久战,国产化驱动半导体大行情的逻辑中短期内没变。近年来,中国在半导体设计、封测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如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在薄膜沉积设备、刻蚀机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国产半导体设备整体上仍然与国外厂商有着很大的差距。国内的半导体制造对国外半导体设备依赖比较严重。在此背景之下,中国的晶圆代工厂想要避开全球第一和第四大半导体设备巨头是完全不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速14nm的生产,今年1月24日,国内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已根据商业条款协议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的12个月期间就机器及设备向应用材料发出一系列购买单,总代价为约6.2亿美元。随后在2月18日,中芯国际又宣布,公司在2019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的12个月期间就机器及设备向泛林集团发出一系列购买单,共耗资6.01亿美元(约合42亿元人民币)。三、特朗普政府想让芯片厂去美国建厂两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和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10日向路透社证实,美国政府正与多家半导体企业洽谈在美国建造芯片铸造厂事宜。立场一贯偏于保守的美国福克斯商业新闻网站说,新冠疫情加深了美国政商界人士对全球供应链问题的担忧,不少人希望减少美国在半导体这一核心技术领域对亚洲供应源的依赖。英特尔公司发言人威廉·莫斯当天以电子邮件向路透社证实,企业正与美国国防部商讨改善微电子等相关技术的美国国内供应源。台积电发言人高孟华同一天发表声明证实,正与美国商务部商讨在美国建厂事宜,但尚未作出最终决定。我们正积极评估所有合适地点,包括美国,但尚无具体方案。美国芯片制造商近年来因成本高昂、技术开发周期短而不太愿意在美国本土建厂。但近期芯片制造商回归本土的意愿有所增强,主要源于对亚洲供应链易受冲击的担忧,以及美国国防工业对使用本土制造高端芯片的上升需求。五角大楼去年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告指出,美国数字工业相当依赖中国和韩国,特别是中国台湾,对大多数美国最大、最重要的技术企业而言都极其重要。报告建议美国政府调整政策以解决这一问题。据福克斯商业新闻网站报道,美国数十家半导体生产商中,只有英特尔有能力生产10纳米及以下芯片。这种芯片速度最快、能耗最低。另外两家有能力生产同等级芯片的厂商是台积电和三星。台积电去年财报显示,这家企业为高通、博通等不少美国芯片公司代工制造产品。美国政府为缓解疫情冲击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芯片制造商回归本土。知情人士披露,美国政府日益将芯片制造视作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产业,刺激政策可能向芯片行业倾斜,意味着相关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5-11
2020
接近28亿的市场空间也引来了资本市场、行业巨头的抢食,锂电池导电材料接下来的竞争,也将是行业巨头之间的博弈。碳纳米管导电浆料正在加速替代传统导电材料,行业格局分层渐显。一场围绕于技术、资本、产能的竞赛博弈也经已展开。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出货量约3.58万吨(以4%固含量折算),同比增长10%。GGII预计,2020年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规模将突破7万吨。接近28亿的市场空间也引来了资本市场、行业巨头的抢食,锂电池导电材料接下来的竞争,也将是行业巨头之间的博弈。GGII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碳纳米管导电浆料TOP 5企业出货量占比达92.8%。天奈科技、三顺纳米(被卡博特收购)、青岛昊鑫等企业位列其中。高工锂电获悉,为了配合动力电池巨头的产能部署,近期包括天奈科技、卡博特、青岛昊鑫、LG均在谋划碳纳米管粉体/浆料的产能扩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碳纳米管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马太效应态势下,行业巨头间的抢食也将愈加激烈。一、28亿新型导电浆料市场竞争作为锂电池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因能显著提升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碳纳米管导电剂对传统导电剂的替代速度加快。根据应用场景不同,锂电池对复合导电剂的材料配比也有所不同。如:碳纳米管粉末在三元动力电池添加比例为1%,磷酸铁锂动力及储能电池添加比例为1.5%,3C、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添加比例为0.5%。一般而言,导电浆料中导电剂粉末的稀释比例约4%。且碳纳米管粉末的价格主导着碳纳米管浆料整体价格的涨跌。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在动力电池市场带动下,2019年中国锂电池用导电剂粉体出货量8278吨,同比增长6.9%。其中,常规导电剂中导电炭黑和导电石墨销量(不含复合导电剂)分别为6040吨和690吨,碳纳米管粉体导电剂(含其复合导电剂)出货量1432吨,同比增长10.2%,折合碳纳米管导电浆料达3.58万吨(以4%固含量折算),成为导电剂市场中增长最为强劲的部分。GGII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新型导电剂,特别是碳纳米管导电剂将逐步代替传统导电剂,到2020年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规模将突破7万吨。按照目前单吨碳纳米管导电浆料3.8万-4.1万价格测算,2020年相关市场空间预计达到26.6亿-28.7亿。面对可观的市场空间,近年来,资本市场、国内外大型企业也在碳纳米管导电剂领域动作频频。回溯近两年的大事件,天奈科技科创板上市,卡博特收购三顺纳米落地,道氏技术将青岛昊鑫纳入麾下,碳纳米管复合导电浆料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渗透率超过50%,头部企业市场迅速聚拢。与此并行发展的,还有各家碳纳米管粉体/浆料的产能扩张。随着碳纳米管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配合动力电池巨头需求展开全球产能部署,碳纳米管头部企业的竞争边界将会不断拓宽。但与此同时,随着动力电池市场向巨头企业集中,供应链企业进入壁垒越来越高,基于终端对供应链的严苛把控,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也将收窄至少数几家企业手里。二、电池巨头之间争相发力从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格局来看,群雄割据的局面已经开启。GGII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出货量中,TOP 5企业出货量占比达92.8%。其中包括天奈科技、三顺纳米、青岛昊鑫等。受益于动力电池市场规模需求的增长,近几年碳纳米管出货量呈现快速增长。2015-2019年,国内碳纳米管出货量从0.83万吨增长至3.58万吨,且增势仍在保持。基于市场增速、市场空间可观,近来资本市场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在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领域动作频频。今年4月,全球领先炭黑材料龙头卡博特作价1.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亿元),正式完成对三顺纳米的收购,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覆盖所有主流锂电池导电剂材料的公司。高工锂电了解到,卡博特珠海基地于2019年5月开工建设,一期锂电池导电材料年产能规划达1万吨。作为近几年碳纳米管导电剂的行业销冠,天奈科技于去年7月赴科创板成功上市。天奈科技2019年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的产能为1.2万吨。IPO募资方案中,天奈科技募集10.3亿元,投向与碳纳米管材料相关的三大项目。其中包括“年产3000吨碳纳米管与8000吨导电浆料”的产能扩建。2019年,青岛昊鑫导电浆料新车间顺利建成投产,生产能力也从1万吨/年向2万吨/年迈进。近期,LG也有意投资约65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3.8亿元),将韩国丽水工厂的碳纳米管产能从500吨提升至1700吨。可以看到的是,巨头入场、资本涌动、产能扩张、成本下降已经成为现阶段碳纳米管市场的主旋律,随着碳纳米管产能的加速释放,横生变数的市场竞争也将越加激烈。三、湖南投建大圆柱无钴电池,意图颠覆汽车电池市场格局今年2月,“特斯拉将采用宁德时代无钴电池”的消息激起千层浪,搅动起证券市场钴概念和磷酸铁锂概念的波动起伏。事实上,行业猜测,无钴电池就是磷酸铁锂,自那时起,国内磷酸铁锂电池换了个“无钴电池”的名号,在国内再被兴起。就在特斯拉那个消息出来的2020年2月,湖南时代注册成立,其经营业务包括锂离子电池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及售后服务。日前,湖南时代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锂离子动力及储能电池智能产业化基地”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累计投资7亿元,规划用地面积170亩,建设工期10个月。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将集电芯、PACK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形成年产4GWh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约24亿元。该项目核心产品为“60系列大圆柱无钴电池”,据OFweek锂电网了解,与50系列圆柱电池相比,“60系列大圆柱无钴电池”在保留一致性高、比能量高等优势的基础上,采用全新极耳焊接技术,电池倍率性能更好、容量更高、内阻更低、温升更低、高低温性能更优异、安全性更高。该项目产品采用湿法水性工艺,国际首创15道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相对同行40多道生产工艺,大幅度降低人为质量隐患,有效提升电池合格率;自主研发低压力安全阀,集排气减压和防爆功能于一体,电池内部气体能通过低压力安全阀及时排出,有效解决传统电池膨胀问题,提高电池安全性。尽管产品看上去很好,制造工艺也先进,但不得不面对的是市场现状。我国新能源汽车圆柱电池2018年的装机量7106.28MWh,2019年实现装机量4133.69MWh,市场份额萎缩至6.65%。此外,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国轩高科、力神电池、比克电池等前十家头部企业占据了96.5%的市场份额。数据可见,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圆柱电池市场份额整体处于下降趋势,且产业头部集中效应明显,那么,湖南时代此时进入磷酸铁锂电池市场,是明智的选择么?未来会有它的一席之地?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5-11
2020
日前,中国电信开启2020年服务器集采资格预审,预估集采规模56314台。公告显示,本次集采共分为8个标包,共计56314台。其中,I系列是指CPU类型为采用第二代Intel至强可扩展处理器Gold系列或者Silver系列芯片的服务器;A系列是指CPU类型为第二代AMDEPYC7002系列处理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集采单独列出了包含华为鲲鹏920芯片或海光HYGONDhyana系列处理器的H系列全国产化服务器,是首次将全国产化服务器单独列入招标目录。从数量上看,H系列的服务器集采数量为11185台,占比接近20%。据了解,鲲鹏920处理器是华为在2019年1月发布的数据中心高性能处理器,由华为基于ARM架构自主研发和设计,旨在满足数据中心多样性计算、绿色计算的需求。海光HYGONDhyana处理器是由AMD以及天津海光成立的合资公司(天津海光占51%股权)研发,专门面向国内服务器市场的定制处理器,于2018年启动生产。可以看到,H系列国产服务器的产业链才刚刚形成,短期内无法与长期占据服务器市场统治地位的Intelx86至强系列相抗衡,但每一个成熟产业链的形成均有一个培育的过程,需要在丰富的场景中得到应用和经受考验。目前我国自主可控产业链可大致分为,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基础硬件(CPU、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应用软件(企业服务)三大类。此次中国电信集采的服务器正是属于其中一类。能够在现网中得到应用,是实现自主可控的第一步。此次集采,H系列涉及两款服务器芯片,分别是华为鲲鹏920芯片和海光HYGONDhyanax86芯片。需要指出的是,能够进入中国电信的集采目录,必定是经受住了运营商严苛的全方位测试,满足各应用场景的需求。据了解,华为鲲鹏是以系列芯片为核心,华为鲲鹏生态包括自主可控的PC、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中间件、虚拟化、数据库、云服务等。同时,海光国产x86处理器完成技术迭代,目前海光已完成技术吸收,正在开始技术迭代,预计14nm海光2号今年下半年在台积电和三星开始量产,7nm20年底试流片。中国电信此次将国产服务器单独列入招标目录,重点也是为了培育国产自主可控产业链。一方面,中国电信拥有非常丰富的服务器应用场景,从集采的内容就能看出包括计算型、大数据型、分布式存储型、NFV型、GPU型等等,能够为国产服务器产业链提供相当多的“历练场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科技层面,中兴、华为等企业频频遭受西方国家的打压,自主可控成为重要任务。中国电信作为央企,“央企”的称号意味着责任,因为中央企业承担着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发展的责任。因而,培育国产自主可控产业链需要央企做出表率。当然,也能看到,中国电信目前是以一种最为谨慎的方式培育国产自主可控产业链。无可争议,基于x86架构的Intel服务器芯片仍是当前服务器整机的主流选择,而产业链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保障当前系统稳定运行的大前提下,积极引入国产新鲜血液不失为一种最合理的选择。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5-10
2020
根据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一份新报告显示,在疫情之际,苹果智能手表的销量继续攀升,是其竞争对手的三倍以上。苹果在智能手表市场的份额为55%,三星为14%,Garmin为8%排名第三。报告说,苹果智能手表的总体出货量比去年增长了20%,在2020年第一季度达到1370万。不断增长的发货量是由在线订单推动的。高级分析师史蒂芬·沃尔泽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智能手表通过在线零售渠道销售得很好,而许多消费者一直在使用智能手表在病毒封锁期间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称,苹果公司在年度销量最高时售出了760万块智能手表。在2019年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也以54%的市场份额占据榜首。报告称,分析师预计第二季度智能手表发货量将放缓,欧洲和美国的零售商将基本关闭,但一旦隔离措施有所放宽,消费者会重拾信心,智能手表的发货量将再次增加。智能手表的消息与智能手机的销售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今年头几个月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中国进入封城时同比下降了11.7%。随着中国的供应链恢复正常,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又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冲击,导致了需求下降。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5-07
2020
5月5日下午,正值“五一”假期返程高峰,虎门大桥悬索桥桥面突发异常“波浪式”晃动,振幅较为明显,对行车造成不舒适感。情况发生后不少网友纷纷反映,“行车到虎门大桥桥面上有‘爆胎’的感觉”“感觉桥面波澜起伏,像坐船一样,感觉有点‘晕船’”“虎门大桥摇得人头晕,太恐怖了”……随后,虎门大桥公司发布通告,宣布从2020年5月5日15时20分起,对虎门大桥实行全封闭交通管制。同时,为确保过往船舶航行安全,广东海事局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商定,于5月5日18时15分实行临时水上交通管制,从19时起,对虎门大桥附近通航水域实施封航。一、虎门大桥简介虎门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其主航道跨径888米,被誉为“中国第一跨”,桥梁结构与鹦鹉洲长江大桥相似。虎门大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关键通道,通车23年来,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互联互通和经济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车流量的持续增长也造成这条交通大动脉不堪重负。据了解,虎门大桥的车流量由1997年建成时的日均1.84万标准车次,到最高日均17万标准车次,远超日均8万车次的设计标准,饱和度达2.1。出现桥梁振动情况后,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奔赴现场进行勘察,给出了目前最可信度最高的说法,初步认定此次虎门大桥的振动主要是因为沿桥跨边护栏连续设置水马(挡墙),破坏了大桥的断面流线型,在特定风环境条件下,产生了桥梁涡振现象。虎门大桥桥梁专业人员第一时间回应称,目前虎门大桥桥梁主体结构未受损,同时,专家表示桥梁遇到特殊风况会晃动是正常的,一般遇到漩涡风桥面晃动比较大。二、桥梁涡振现象产生原因新华社报道,国内桥梁相关领域的专家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进行考察,12位国内知名桥梁专家连夜开会研判,给出权威解答:虎门大桥悬索桥本次震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沿桥跨护栏连续设置水马(挡墙),改变了钢箱梁的气动外形,在特定风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桥梁涡振现象。大跨径悬索桥在较低风速下存在涡振现象,震动幅度较小且不易察觉,仅在特殊条件下会产生较大振幅,不会影响桥梁结构安全,但会影响行车的体验感和舒适性,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而根据现有对虎门大桥掌握的数据和观测到的现象分析来看,此次虎门大桥悬索桥“抖动”并未使其桥梁主体结构受损,也不会影响虎门大桥悬索桥后续使用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不过,虽说“虎门大桥抖动”是虚惊一场,却也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年来,大桥坍塌的事件层出不穷,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导致了不少家庭支离破碎的悲剧发生。关于大桥因外力坍塌最著名的例子是1940年塔科马海峡大桥,同样是悬索桥,但是在通车4个月后,突然被微风摧毁。回到国内,不久前长江鹦鹉洲大桥也出现类似现象。研究风力对桥梁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需要了解桥梁为什么会在风力作用下产生摆动。桥梁平面与风向相同,当风速不大时并不会产生振动,产生振动的原因是因为风速加快,会在桥梁平面上生成一个个气旋,这些气旋在桥梁左右两侧分布,这样就会产生振动频率与桥梁不同步,使桥梁产生振动,这就是桥梁涡振现象,其原理就是卡门涡街导致形成的。东莞理工大学老师有专门做到这个卡门涡街实验,实验过程就是用一块纸条在吹风机下面,当风速比较小时,纸条基本不会摇摆。当调大吹风筒风速时,纸条的尾部就会摆动起来,实验虽然存在误差,但可以很好的解释桥梁在大风作用下产生摆动的原因。三、物联网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近些年,一系列的桥梁损害甚至坍塌事故,都在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桥梁的健康检测与安全评估,及危桥的损伤检测和监控,争取消除隐患。所以对桥梁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掌握其健康状况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桥梁结构的监测也成为桥梁结构安全养护和保障正常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显然,监测的过程仅靠人力是不可能的,费时费力费成本不说,还无法做到监测的实时性。因此,物联网技术在远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开始在一些桥梁上,布设用于检测环境、荷载、震动、局部应力等桥梁各类基本参数的传感器,力图通过数据分析,来寻求一些力学规律。美国的Sunshine Skyway Bridge上面共计安装500多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主要用于采集桥梁建设、运营等各阶段的位移、应变和温度变化等,最终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找到桥体结构和桥体材料,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国内,虎门大桥、徐浦大桥、江阴长江等大桥在施工阶段,工程师已经在桥体上,布设了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桥体的各项指标和参数。香港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和汀九大桥,还曾布设过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时安全监测系统,系统包括900个各类传感器、9台电脑控制信息收集系统、2台电脑工作站负责信息处理和分析系统。根据论文显示虎门大桥监测系统加入了GPS位移、应变实时、长期形变、超限超载等监测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作用,实时获取桥梁在各种情况下的受力、工作状态,以及抗风和抗震等结构参数,实现对桥梁的安全监测。从虎门大桥监测系统的表现来看,融入物联网的基建监测系统未来的市场将会加速扩大。根据数据显示,国内目前铁路营运里程12.9万公里,桥梁20万座;公路总里程14.26万公里,82.55万座桥梁;还有一些2万余座水电站、200多个机场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在这些大型基建里面,并不是所有的设施都有完整的安全监测系统,同时,在新基建的加持下,相关监测系统的需求和市场只会大幅增加。四、物联网在桥梁检测的方案场景上述文中提到了过重的超载行驶以及特殊的天气都会对桥梁本身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设计施工不合理、自然灾害、桥梁本身的病害以及其他的认为活动都有可能造成桥梁坍塌的悲剧产生。而将新基建的“力量”融合进老基建中,运用物联网等技术的能力来保障“老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则大有可为。比如在传统桥梁中面临的人力成本、知识储备、实时监测等问题,会随着增加几个普通的传感器,布设并利用NB-IoT、4G网络进行信息传输而得到解决。像“南方澳大桥21年未做独立监测”的想象也有可能杜绝。场景一:应对货车超载在高架桥两端加装路面压力传感器,通过物联网进行车辆载重和类型识别,和摄像头联接获取违规车辆的车牌信息,在进行分级实时告警的同时,还可以统计路面总体载荷。案例:目前,交通设施智能管理平台已在上海投入试运营。今后超载货运车一旦违规驶上高架桥梁,桥上埋设的线圈会自动感知微小受力变化,同步向智能管理平台报警。据相关工程技术专家介绍,以前高架桥梁对重车的监控大都是人工观察,今后可以通过在道路内植入带有信号发射功能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每一座设施的荷载和运作状况。一旦有超过该桥梁负荷的卡车出现,传感器能及时感应并向监控平台自动报警,工作人员上报信息,由执法者对违规卡车进行及时处理。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松江辰塔大桥试运作。场景二:对桥梁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测在大桥中植入若干个不同种类的传感设备,另设立汇集节点/网关和实时监测平台,利用低功耗广域网等技术无线传输监测数据并发送数据至汇集节点,再将数据传入平台层进行储存、处理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比如当桥梁极限承载力损失严重时,考虑将其拆除。案例:在武汉市,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为42座桥梁安装15种、共1929个传感器,硬件设备更是达到了25类、共3053套。技术人员将通过这些传感器和硬件设备对桥梁的结构安全(即应变、裂缝、位移、挠度、倾角、温湿度)、车辆荷载(即车型、车速、车重、轴重、车长)、独柱墩匝道倾覆及滑移(即应变、位移、倾角)、沉降及桥面线形(即挠度、GPS)等关键参数进行监测。桥梁的结构状况、基础沉降、车辆监测抓拍等各种监测数据将实时地通过互联网存储至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中,从而实现“一桥一档”电子化户籍式管理。其次,技术人员还会到现场对桥梁外观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过手机APP上传。各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任何一台电脑的浏览器或手机APP进行登录访问,实时掌握这42座桥梁的健康状况,有助于技术人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及时修复病害桥梁、确保桥梁运营安全。另外,“智慧桥梁”系统还能自动生成维修建议,并通过查阅系统中的监控视频、检测数据,为事后追溯、索赔提供依据。场景三:对结构进行监测这一点其实在虎门大桥的检测中也有体现,虎门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根据资料显示,虎门大桥在设计之初就加入了GPS位移、应变实时、长期形变、超限超载等检测系统,以便实时获取桥梁在各种情况下的受力能力、状态参数、抗震性能等信息,保证桥梁的安全。当然,物联网技术也不只运用于桥梁,目前中国正处于大规模基础建设浪潮的渐渐消退,隧道、楼宇、轨道等各种结构物都开始进入长期的运营使用阶段。前期的设计、施工并不能确定结构物是否正常运营,必将需要一种更实时、快捷的方式对运营状态进行全面的精细化监测,尤其是对已经服役多年的老旧结构物。专注于物联网结构监测领域的浩坤科技曾经总结过结构监测的市场现状,见下图:以LoRa为代表的低功耗广域网络具有的超低功耗、更广覆盖、超大连接、低成本、高穿透等特点不仅能满足不同结构物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大连接、高穿透等的监测需求,而且能为其提供精细化监测解决方案,如以下四方面优势:(1)高穿透性、远距离、低功耗由上图可以看出LoRa高达157db的链路预算使其通信距离可达15公里,且穿透性极强。其接收电流仅10mA,睡眠电流200nA,这大大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高穿透性、远距离传输的特点解决了桥梁、隧道等内部震动监测信号在穿透多层混凝土结构或者岩壁后变弱的问题。低功耗的特点在提高设备持续长久安全监测稳定性之外,也减少了设备维护和结构巡检次数,从而提高了安全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2)基于该技术的智能网关支持多信道多数据速率的并行处理,系统容量大网关是节点与IP网络之间的桥梁。每个网关每天可以处理500万次各节点之间的通信(假设每次发送10Bytes,网络占用率10%)。如果把网关安装在现有移动通信基站的位置,发射功率20dBm(100mW),那么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可以覆盖2公里左右,而在密度较低的郊区,覆盖范围可达10公里。这种大范围的覆盖对于隧道、桥梁等远距离,多节点的监测尤为重要。(3)基于终端和网关的系统可以支持测距和定位LoRa对距离的测量是基于信号的空中传输时间而非传统的RSSI(Received Signal Sterngth Ind-ication),而定位则基于多点(网关)对一点(节点)的空中传输时间差的测量。其定位精度可达5m(假设10km的范围)。从而保障监测数据的精准性。(4)低成本、易于部署LoRa是基于非授权频谱的技术,基础设施和节点(终端)部署成本低,能为结构监测大规模的应用降低大量成本。LoRa网络技术可以满足行业客户协议细节调整的需求,可快速帮助客户低成本地建设局域网以实现业务运营,同时不仅能适应分散性应用需求,还能很好地满足行业性应用需求。虎门大桥悬索桥此次的“抖动”不可谓不适时,今年大事尤多,一系列的事件也让我们渐渐感受到科技的重要性。此次虎门大桥“虎躯一震”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新基建火热进行的大背景下,希望新老基建融合带给我们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生活体验,也少些对这类事件的担惊受怕。五、结构监测市场应运而生不只是桥梁,随着中国大规模基础建设浪潮的渐渐消退,隧道、楼宇、轨道等各种结构物都开始进入长期的运营使用阶段。但是,在各种自然界的不确定外力加载下,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致使各种结构物超载疲劳运营现象普遍出现。中国结构监测的市场刚刚起步,结合着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发展,未来五年内会滋生出数十亿的市场份额,同时随着现有建筑物的逐步老化,市场还会越来越大。鉴于传感器的生命周期一般为8年左右,所以也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市场。如果新建筑物在施工阶段就采用物联网结构监测方案,那么整个市场无疑会扩大很多。据统计,截止2015年,国内现有大小桥梁70多万座,隧道8000多座(总长度4000多公里),地铁总长度超过3000公里,大型体育场馆上千座,老旧建筑,高层建筑数量庞大,未来都有实时在线监测预警的需求。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5-07
2020
2020年5月5日,美国纽约州ARMONK—IBM(NYSE:IBM)今天在其Think Digital大会上宣布了基于广泛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的新的服务与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和电信公司在5G时代加快向边缘计算迈进。推出的新服务与解决方案结合了IBM多云环境的经验与专长以及Red Hat业界领先的开源技术。IBM去年完成了史上最大的技术收购之一,使Red Hat成为了IBM的一部分。对于全球企业来说,无线5G电信网络的推出可以使移动数据获得极高速、低延迟和最小传输延时的联接,这些全都是为加速边缘计算的应用而设。借助新的边缘服务、IBM业务合作伙伴以及IBM多云解决方案,企业将能够利用5G的潜能来支持类似应急响应、机器人手术或者是联网车辆安全功能等关键应用,因为届时无需再把工作负载发送到中心云端,从而避免了现在以毫秒计的延时。IBM混合云部门总经理Denis Kennelly表示:“在当今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的客户都希望通过创造更具创新性、响应性更好、适应性更强、持续可用的用户体验来彰显自己的独特价值——从数据中心一直到边缘端。IBM通过混合多云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充分释放边缘计算和5G的潜能,这些解决方案将Red Hat OpenShift和我们的行业专长结合起来,以其他公司所无法企及的方式满足企业的需求。”一、IBM的新型边缘计算方案IBM的新解决方案运行在Red Hat OpenShift之上,这一领先的企业级Kubernetes平台可在任何地方运行——从数据中心到多个公有云,再到边缘端。借助这些解决方案,企业可以克服跨不同厂商的海量设备来管理工作负载这一复杂难题,同时为电信公司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灵活性,快速地为他们的客户交付支持边缘的服务。现在,各个行业的客户都能够充分发挥边缘计算的优势,包括在边缘端运行人工智能和分析,尽可能在工作负载产生的地方获得洞察。新的解决方案包括:(1)IBM边缘应用管理器(IBM Edge Application Manager)——这一自主管理解决方案用于支持人工智能、分析和物联网企业工作负载的部署和远程管理,进行大规模的实时分析,获得深度分析结果。利用该解决方案,一名管理员便可同时管理多达1万个边缘节点。[IBM边缘应用管理器的性能测试显示,使用模式和策略执行一条命令后,1万个代理注册到了一个IBM边缘应用管理器中心。]这是第一个由突破性的开源项目Open Horizon所支持的解决方案,该项目由IBM工程师创建,只需一人便能安全地管理庞大的边缘设备网络。(2)IBM电信网络云管理器(IBM Telco Network Cloud Manager)——这一由IBM提供、由Red Hat技术支持的新解决方案提供智能自动化功能,可以在几分钟内编排虚拟和容器网络功能。随着5G应用的扩展,服务提供商必须具备同时在Red Hat OpenShift和Red Hat OpenStack平台之上管理负载的能力,而电信公司越来越多地在想方设法打造更加敏捷和高效的现代化网络,以提供新的服务,因此,这一能力对他们尤为关键。(3)一个启用了边缘计算的应用和服务组合,包括IBM Visual Insights、IBM Maximo Production Optimization、IBM Connected Manufacturing、IBM Asset Optimization、IBM Maximo Worker Insights和IBM Visual Inspector。利用这些应用和服务,客户能够灵活地规模化地部署人工智能和认知应用及服务。(4)新成立的专注于边缘计算和电信网络云业务的IBM Services团队,利用IBM深厚的技术和行业专长,各个行业的客户提供5G和边缘相关的解决方案。此外,IBM还发布了IBM边缘生态系统(IBM Edge Ecosystem)。通过该生态系统,越来越多的ISV、GSI等将基于IBM的技术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抓住边缘计算的机会。IBM打造的IBM电信网络云生态系统(IBM Telco Network Cloud Ecosystem),聚集了电信行业的很多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丰富的网络功能可以帮助供应商部署其网络云平台。这个由设备制造商、网络和IT供应商以及软件供应商组成的开放生态系统的成员目前包括思科、戴尔、Juniper Networks(瞻博网络)、英特尔、英伟达、三星、Equinix旗下Packet(Packet,an Equinix company)、Hazelcast、Sysdig、Turbonomic、Portworx、Humio、Indra Minsait、Eurotech、艾睿电子、ADLINK、Acromove、Geniatech、SmartCone、CloudHedge、Altiostar、Metaswitch,F5 Networks和ADVA。二、沃达丰开始与IBM合作已经与IBM合作部署边缘计算技术的企业包括沃达丰商业公司(Vodafone Business),该公司正与IBM合作,以帮助改善在石油钻塔、工厂、仓库、港口和矿山等偏远工作场所的工人作业安全和工作效率。结合沃达丰移动专有网络、IBM Edge Application Manager和Red Hat OpenShift,新的解决方案使用传感器、人工智能以及预测和视频分析等技术,在几毫秒时间内便可理解和响应事件,确保工人的作业安全。沃达丰商业公司首席执行官Vinod Kumar说:“在沃达丰商业公司,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让客户及其员工保持联系和确保安全——无论是远程工作还是在偏远的地点工作。在沃达丰移动专有网络、IBM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监督哪怕是最偏远的工作场所的运营状况。在这些地方,行动快速与否往往意味着幸免于难还是大祸临头。”三、IBM边缘智能与三星的合作三星正在与IBM和电信供应商M1协作,使用5G和边缘计算技术为新加坡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开发和测试工业4.0解决方案。三星电子全球B2B销售执行副总裁KC Choi介绍说:“5G和边缘计算将为制造商带来许多重大创新,而5G网络使处于边缘的手机和设备能够提供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改善功能,包括改善质量、工作效率和安全等。但是,在制造环境中,规模化地高效管理大量设备和传感器的联接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并实现工业4.0规模化的创新,我们正在加强合作,让IBM的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以及三星的端到端5G网络平台和移动设备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将共同推出支持5G的新的解决方案,利用声音和视频洞察以及增强现实技术及时发现整个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Equinix正在构建一个参考架构,将IBM Cloud Paks生态系统应用到网络边缘。借助其互连的Edge Metal基础设施(由Packet裸金属技术提供支持),以及Red Hat OpenShift和IBM Edge Application Manager,企业可以一次构建好边缘应用程序,便能随处部署。Equinix公司的裸金属(Bare Metal)业务总经理Zac Smith介绍说:“在我们的Edge Metal Private Beta上与IBM合作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协作怎样使企业利用好混合云来处理低延迟的用例。我们的互连自动裸金属技术结合IBM和Red Hat的边缘计算和混合多云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的客户在网络边缘快速进行创新。我们的Metro Edge场点还将整合偏远的本地场点(边缘入)或者从云端(云端出)迁移,并且仍然与产生数据和采取行动的地点保持足够近,从而减少延迟、避免带宽限制,保持高水平的运营弹性。”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5-06
2020
近日,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天水华天和晶方科技等封测厂商陆续披露一季度报,各封测厂商盈利较以往一季度都有大幅改善。长电科技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均创5年来一季度新高;通富微电虽然还是亏损,但亏损却较上年大幅收窄;天水华天净利润同比大涨276.13%;晶方科技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17倍。一、长电科技第一季度财报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著名的分立器件制造商,集成电路封装生产基地,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之一,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长电科技一季度实现收入57.08亿元,同比增长26.43%;归母净利润为1.34亿元,去年同期亏损4651.68万元。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均创近5年来一季度新高。长电科技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在于2019年中旬长电科技进行了管理层换届,新任管理层入主后,对公司结构和业务进行整合,开源节流,积极拓展目标客户,在提升产能利用率同时,对旗下亏损较多的星科金朋进行了精简,将其新加坡厂调整为测试中心,在保障星科金朋全年营收基本维持不变下,同比减亏2.2亿美元,大幅减轻公司负担。二、通富微电第一季度财报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于1994年2月4日成立于江苏南通。是一家以研究半导体闻名的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由南通富士通微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通富微电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66亿元,同比增长31.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172.83万元,2019年同期亏损5322.73万元,亏损同比大幅收窄。通富微电在财报中表示,需求回升带动一季度收入增长,但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较大影响,致使一季度未能按计划实现扭亏为盈。据分析,通富微电需求增长受益于AMD Ryzen和Radeon产品市占率快速提升。AMD是通富微电的重要客户,目前AMD有90%以上的CPU芯片由该公司封测,通富超威苏州厂、槟城厂为AMD提供7纳米高端产品的封测服务。从AMD 4月28日公布的2020年Q1财报可以看出,AMD一季度收入17.86亿美元,同比增长40.41%,一季度收入同比高速增长,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Ryzen和Radeon产品市占率快速提升。据悉,2020年,AMD Zen 3架构CPU、AMD RDNA 2架构GPU等新品将陆续推出,未来随着AMD产品放量,通富微电作为AMD核心封测厂盈利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三、华天科技第一季度财报华天科技是2003年11月12日,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甘肃省电力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友旺电子有限公司、自然人杨国忠和葛志刚、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无锡硅动力微电子有限公司签署《发起人协议》,一致同意共同发起设立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天科技一季度收入为16.92亿元,同比下降1.12%;归母净利润为6265.53万元,同比增长276.13%。华天科技在财报中表示,公司盈利改善主要源于一季度订单饱满、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整体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增长及汇兑收益增加所致。公司2020年一季度订单饱满主要受益于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及手机多摄渗透率提升,公司CIS产能紧缺,西安及昆山厂19H2起营收环比大幅增长,带动净利润提升。其中西安厂19H2净利润1.12亿,环比增长273%,昆山厂19H2净利润0.17亿,环比大幅扭亏,以至目前看公司在手订单饱满。此外公司南京厂3月8日已经开始设备安装,预计20年将加快南京厂投产,目前公司已完成包括3D nand 16层、5G PA、SAW/BAW滤波器、LPDDR4等产品的技术储备,预计20年华天科技的盈利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四、晶方科技第一季度财报苏州晶方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开发创新技术,协助客户实施可靠,小型化,高性能和高性价比的半导体CMOS图像传感器封装的大批量制造。晶方科技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91亿元,同比增长123.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11.35万元,同比增长1753.65%。晶方科技本季度营收及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主要原因是,2019年Q1由于半导体行业景气度较低,公司的营收及净利润都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下半年开始下游需求爆发,公司的营收及净利润均开始呈现大幅增长。下游需求爆发则受益于手机多摄像头的逐渐放量,目前低端机配备三摄,高端机配四摄、甚至五摄已成为行业主流,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2019年Q3季度全球手机摄像头后置四摄占比达22%,三摄占比26%,虽然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手机销量下降,但是手机多摄的渗透,还是给作为全球CIS封测龙头的晶方科技带来了较好业绩。五、5G、手机多摄带动封测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国产化替代一直是半导体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天风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潘暕表示:“疫情影响体现在需求,日韩疫情带来国产替代新机会。”短期看,由于海外疫情的蔓延,造成消费电子等终端需求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是中长期看,手机摄像头向多颗摄像头升级的趋势不改,CIS封测需求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5G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仍将会推动半导体整体需求。半导体封装产业的国产化将会为华天科技带来新的成长机会。事实上,不只是华天科技,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晶方科技等都将在国产替代的背景下,在5G通信、手机多摄的需求带动下获益。5G终端出货量虽受疫情影响,但整体需求犹在,仅是需求爆发时间相对延后。5G手机芯片模组集成度要求上升,内部模组数量与ASP提升,芯片封装尤其是先进SIP封装迎接市场新增量。长电科技CEO郑力4月30日就在公司官微发布的文章中表示,公司在系统级封装、晶圆级封装等先进微系统集成技术领域深耕多年,5G产业的爆发为长电科技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产能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5-06
2020
众所周知,美国近来一直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积极拉拢盟友禁止使用华为5G技术。但德国最大电信运营商德国电信公司近日对《法兰克福汇报》表示,该公司在扩建5G的过程中,需要华为,希望加强同华为的合作关系。一、德国电信欲与华为合作5G项目据DTS通讯社报道,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顾问委员会将于今日(5月4日)召集德国电信、沃达丰、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等德国境内最大的几家通信运营商举行一次“移动峰会”,讨论5G相关议题。德国电信董事会成员兼德国公司总经理迪尔克·韦斯纳2日表示,如果想要实现今年年底前新建2000座LTE基站的目标,就需要华为的参与。他强调,若排除华为,则德国电信无法快速解决5G信号覆盖问题。韦斯纳解释说,由于各家5G供应商的技术目前尚不能兼容,因此“如果在一个区域安装了华为设备,那么就无法使用爱立信设备,反之亦然”。他强调,倘若排除华为,“我们将无法快速地消除5G信号盲区”。《商报》报道截图:德国电信欲与华为合作,引发柏林方面的争论另外,德国《商报》4月29日曾报道称,德国电信已经知会德国联邦内政部,表明其希望加强同华为的合作关系。众所周知,华为基站模块化程度高,部署速度很快。德国电信和多家5G供应商都有合作(爱立信、诺基亚等),相信多家对比后,从部署效率来看:华为几乎是最优的选择!同时,德国电信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沃达丰和西班牙电信,都在使用华为设备,且在5G网络部署的速度上已经取得领先。如果事态依然照此发展,德国电信将很有可能失去在德国电信领域的领导地位。二、德国5G建设一波三折,在犹豫什么?其实,德国在建设5G方面对于华为的选择可谓一波三折,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无休止的讨论。早在去年11月,德国《经济周刊》就曾援引德国电信集团(Deutsche Telekom)管理层的消息发布独家报道称,"今后两年内,亚洲部件的占比将变为零。"德国电信核心网络中正在使用的华为部件将被逐步替换。德国电信称:"美国生产的元器件也将被更换掉,并以新部件取而代之。"德国电信表示,这一步骤是正常的元器件更新。"每隔三到五年,我们都会更换网络配件。"与此同时,作为对美方华为禁令的回应,德国电信也对其采购政策进行了惊人的调整。例如,今后德国电信将会直接购买数据库供应商甲骨文公司的产品,而不再向华为购买包括甲骨文组件在内的全套方案。然而,就德国而言,目前无法自己独立完成5G技术的研发和建设工作,所以迫切需要华为这样拥有先进5G技术的公司参与到德国5G技术的建设工作中来。此外,德国电信作为欧洲最大的电信通讯商,如果因5G过慢导致用户流失,未免也得不偿失。另外,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就曾发声表示,德国不应该将华为5G排除出去。德国工业联合会(BDI)总裁Dieter Kempf表示,如果对华为5G技术和设备仅仅是持有怀疑态度,那么请拿出证据,如果拿不出证据的话就不应该将华为5G技术和设备排除出去。同时,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彼得·阿尔特曼尔不相信华为参与5G扩张会威胁到国家安全。他表示每一件产品、每一台设备在关键基础设施中使用时都必须是安全的,不应当针对华为5G,而应当一视同仁,只要产品是安全的就可以使用。因此,据德国媒体报道称,德国执政党基民盟与其姐妹党基社盟2月通过文件,不禁止中国华为公司参加德国5G网络建设。但是,有媒体报道,两周前,德国电信表示:德国电信表示将不再使用华为设备,并开始拆除华为设备。然而仅仅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德国电信却又再一次坚定的选择华为。那么,德国如此反复,是在犹豫什么呢?首先,当然是美国的压力。自去年美国针对华为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范游说,不可避免的对欧洲各国带来许多压力。其次,疫情期间,德国目前已经对来自中国的供货产生了巨大依赖,显然也不希望在5G领域过度依赖华为。然而,目前华为、爱立信和诺基亚这三家公司占据了5G网络设备市场的80%到85%的份额,对于德国电信而言,选择并不多。其次,无论从质量还是价格而言,华为5G都具备极强的竞争力,在公平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也是理所应当。德国电信行业协会(VATM)负责人约尔根·格鲁茨纳(Jürgen Grützner)表示,无论是固定电话网络还是移动通讯领域,所有电信运营商都使用来自中国的设备。尤其是华为的产品,因其较高的品质和较优惠的价格显得格外突出。德国不能落后,必须加快网络设施建设。而自德国电信开始,中国企业在德国5G的建设或许也将开始新的阶段。据《商报》消息,德国国内电信运营商中的后起之秀“1&1”正在与中兴就5G网络技术方面的合作进行谈判,“1&1”也计划在德国的5G网络服务市场分得一杯羹。“1&1”的董事长马丁·维特(Martin Witt)坦言,中国的设备供应商在天线技术方面的领先尤为明显。三、“美国阴谋”下华为的合纵与连横华为在德国市场的破局,或将打开欧洲市场新局面。此前,英国政府已经表示将会有限制的允许华为5G技术进入英国市场。英国是欧洲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尽管已经脱欧,但在英国节点打开后,仍可能慢慢扩散至整个欧洲。如今,德国5G已经公开表示支持华为,那对于华为在欧洲市场而言,绝对是重大利好。众所周知,德国是欧盟的领头羊之一,在欧洲影响力强劲。德国市场对华为5G的认可,也意味着华为5G或将在欧洲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时,华为也将欧洲视为突破美国重重封锁的重要出口。除5G市场外,华为还瞄准欧洲科技企业实力,伺机寻求合作,实现多向突破。上个月,据日媒报道,华为和意法半导体将联合设计芯片,打造用于智能手机与汽车领域的芯片。华为和意法半导体均未对此消息置评。虽然华为和意法半导体此前就已经长期合作,但并没有共同开发过用于智能手机、其他移动设备以及汽车领域的高级芯片。而从2019年5月以来,美国一再对华为采取打压政策,禁止华为从美国公司购买技术和零部件,而华为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美国产品和技术的合作伙伴。意法半导体由意大利和法国的两家半导体公司合并而成,也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意法半导体在模拟电路、分立功率半导体、手机相机模块和车用集成电路领域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也是全球第四大汽车电子供应商。2019 年的前十大客户包括了苹果、华为、博世、三星、特斯拉、惠普等。据业内人士透漏,华为此举不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自身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特定芯片供应商的依赖。而一旦华为与意法半导体达成合作,也意味着其将获得Synopsys和Cadence Design Systems等美国公司的软件产品。时间过得真快,距离华为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如今已经过去近一年的时间。一年以来,华为也已经从被动反击到如今渐渐打开新的局面。今天正值五四青年节,华为这个33岁的“青年”也已经迈过而立,正继续昂首向前,未来可期。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5-05
2020
日前,新加坡首个无人机送货服务已经开始,其运营商周三表示,在疫情期间,无人机对减少人类接触至关重要。使用无人机是新加坡走向技术创新的其中一步,同时也能够解决国家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提供这项服务的F-Drones公司表示,无人机向其第一个付费客户东太平洋航运公司的船只运送了两公斤的维生素。飞行持续了7分钟,飞行距离2.7公里(1.7英里)。一、无人机送货的优势F-Drone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尼古拉斯·昂(Nicolas Ang)说:“除了高效,无人机送货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际接触。”F-Drones公司表示,他们计划在2021年下半年之前研发出可以在100公里的距离内向船只和海上平台进行运送且载重可达100公斤的无人机。目前,海上运输由小船和直升机完成,F-Drones公司表示,使用无人人将节省高达80%的成本,而且更环保。新加坡民用航空局支持使用无人机,并正与业内人士合作,正在为无人机行业制定监管规定。F-Drones已于2020年4月19日在新加坡完成了首架商业化的视线之外的无人机(BVLOS)快递。这架无人机在7分钟内向2.7公里的东海岸运输公司(EPS)管理的一艘船上运送了2千克维生素。EPS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船舶管理公司之一,是F-drones的第一个付费客户。在新加坡,就像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一样,当操作超出无人机驾驶员视力范围的无人机时,需要BVLOS许可或许可证。没有这些,商业无人机交付服务将不可行。二、新加坡F-drones公司介绍F-drones是新加坡第一家获得航空当局授权的公司,可为新加坡的船舶进行BVLOS无人机交付。目前,这仅限于向停泊在码头区以南的船只交付无人机。对于全球无人驾驶飞机和新加坡而言,这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在进行商用BVLOS无人机的交付。F无人机已经在努力扩大其运营范围。从一年多前开始,F-drones是一家本土初创公司,致力于开发全电动和自主的大型交付无人机。他们的目标是最终使用其专有的无人驾驶飞机,这种无人驾驶飞机能够在100公里内向船舶和海上平台发送100千克的负载。这将有助于减轻在依靠小船和直升机的海洋和近海应用中运送物资的痛苦。这些传统的运输方式昂贵,速度慢,需要人工和碳密集。F-drones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节省多达80%的成本,时间和二氧化碳排放量。F-drones首席执行官Nicolas Ang表示:“除了提高效率外,无人机还可以减少在COVID-19大流行中的不必要的人为接触。”目前,F-drones使用的是现成的无人机,只能在5公里内提供5公斤的负载。它的首席技术官Yeshwanth Reddy说,这是“我们可以从市场上买到的最好的无人机之一。“由于海洋和近海工业需要更大的负载才能发送更长的距离,因此F-drones正在系统级飞机上进行创新。”三、F-drones对于无人机送货的前景展望F-drones计划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其100kg-100km无人机的开发。其最新的原型机,即第三架,名为Hyperlaunch,将能够在50km的范围内向舰船运送5kg的载荷。经过更多测试和改进后,F-drones将于2020年底开始使用Hyperlaunch进行商业运营。Hyperlaunch本身已经是航运业的诱人产品。东太平洋航运公司开放式创新负责人吉尔·奥弗(Gil Ofer)表示:“自从2019年11月,EPS成为F-drones测试交付的一部分以来,他们加入了由Techstars提供技术支持的东太平洋加速器。我们相信,他们的解决方案将发挥重要作用BVLOS的成功交付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为成为其旅程的一部分感到非常自豪。”F-drones还与油轮公司Hafnia合作。哈夫尼亚(Hafnia)创新与变革负责人ShankerPillai表示:“我们很高兴与F-drones合作开发无人机技术,旨在实现小包装的远程交付和紧急交付给船只。在COVID-19大流行中,无人机可能有助于减少运送过程中的人员接触。我们很高兴成为这一发展的一部分,并期待着首批商业无人机交付给我们的船只。”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5-03
2020
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我国制造业逐步渗透到装配、检测等高端复杂的领域,而3C产业拥有强大的覆盖规模,将成为当下智能制造的新增长点。智能制造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它将采用多种先进的技术,例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进一步实现高效、节能和灵活的工厂。其中,机器视觉是迈向先进制造极其关键的一项技术。一、机器视觉的原理与作用计算机视觉是采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的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相机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然后再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从而分析出被摄目标的形成。作为计算机视觉的一大分支,工业视觉更多注重广义图像信号(激光,摄像头)与自动化控制(生产线)方面的应用,与人眼相比,工业视觉在精确程度、客观程度、可重复性、成本以及效率上都有明显的优势。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包括图像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电光源照明、光学成像、传感器、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图像增强和分析算法、图像卡、I/O卡等)。一个典型的机器视觉应用系统包括图像捕捉、光源系统、图像数字化模块、数字图像处理模块、智能判断决策模块和机械控制执行模块。机器视觉系统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自动化程度。在一些不适于人工作业的危险工作环境或者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常用机器视觉来替代人工视觉。同时,在大批量重复性工业生产过程中,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工业视觉可用于实现对产品表面信息进行检测、非接触式测量产品外观尺寸、判断物体位置坐标以及识别判断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特征。从应用工艺来看,工业视觉既可以和机器人配合,实现分拣、装配、印刷等工艺,也可以进行高性能和精密组件的检测和测量,后者对精密程度要求更高,但也恰恰是人眼难以实现的,需求也更大。工业视觉相当于给赋予生产过程一双眼睛,让制造智能化,打开了智能制造的新“视界”。二、机器视觉的应用主要有检测和机器人视觉两个方面(1)检测:又可分为高精度定量检测(例如显微照片的细胞分类、机械零部件的尺寸和位置测量)和不用量器的定性或半定量检测(例如产品的外观检查、装配线上的零部件识别定位、缺陷性检测与装配完全性检测)。(2)机器人视觉:用于指引机器人在大范围内的操作和行动,如从料斗送出的杂乱工件堆中拣取工件并按一定的方位放在传输带或其他设备上(即料斗拣取问题)。至于小范围内的操作和行动,还需要借助于触觉传感技术。三、机器视觉需求飙升,或成蓝海市场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全面屏、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柔性屏等新产品乃至整个电子制造领域,对机器视觉也提出了史无前例的精度标准。为了应付层出不穷的新应用需求,工业相机的设计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由此看来,工业4.0离不开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离不开机器视觉。机器视觉是实现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类视觉在机器上的延伸。长期以来,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智能化之路一直被机器视觉问题所困扰。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核心技术一直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掌握,国内机器视觉技术与国外相比还相对落后,关键的技术设备还依赖于进口。四、全球机器视觉技术发展日渐成熟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美国学者罗伯兹提出并开始研究,到70年代,机器视觉形成了几个重要研究分支,直到20世纪80到90年代,机器视觉才迎来了蓬勃发展,而在21世纪之后,机器视觉技术才步入成熟期。由于核心软硬件中价值量较高的部分国外产品较为强势,国内厂商正在奋起直追,但目前仍有较大差距。核心软硬件成本占据工业视觉总成本80%,国外企业凭借深厚的研发背景和技术优势,抢占绝大部分市场,且普遍享有高利润。尤其在成本最高的工业相机、工业镜头、图像处理软件上国外的产品还是具有相当的优势。机器视觉作为工业自动化的“眼睛”,可以称之为“灵魂之窗”。无论是从物件条码识别拣放、产品质量检测、外观尺寸测量、传动设备追踪定位等离不开机器视觉技术。因此,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机器人视觉也迎来了新的应用需求。有公开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球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机器视觉技术市场规模达44.4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达122.9亿美元,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五、机器视觉的中国市场不断扩张,增速高于全球水平我国机器视觉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下游行业应用较为广泛,发展较为迅速,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机器视觉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应用范围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工业、农业、医药、军事、航天、气象、天文、科研等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重要原因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加工中心,高需求的零部件加工及其相应的先进生产线,使许多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视觉系统和应用也进入了中国。经过长期蛰伏,中国机器视觉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中国机器视觉规模已经达到70亿。总之,当前智能制造发展如火如荼,为社会带来持续不断的动能。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都离不开智能制造,离不开机器视觉,而机器视觉技术必将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智慧之眼”不断发展进步。未来必将大放异彩。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4-29
2020
4月28日,据日经新闻报道称,中国最大的通信制造商华为将携手意法半导体共同进行芯片开发,除智能手机外,还将涉及自动驾驶领域等汽车领域的芯片开发。消息称,现在意法半导体只是华为的芯片供应商,联合芯片开发最早于2019年开始,双方都尚未公开宣布,知情人士表示,第一个联合开发项目是华为荣耀系列智能手机的移动相关芯片。意法半导体生产专业陀螺仪、加速度计、运动、光学和图像等传感器芯片,同时也是领先得汽车芯片供应商。此外,据日经亚洲评论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与意法半导体的合作后,华为将能够获得Synopsys和Cadence等美国公司的软件产品,这将有利于华为应对美国的限制措施。对于联合开发芯片的消息,目前华为和意法半导体方面均未予置评。印度手机2020年Q1最新报告显示,小米、Vivo和三星位列销量前三根据Counterpoint研究公司的最新报告,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增长4%,出货量为3100万台。据报道,由于新发布和积极促销,1月和2月出货量有所增长。然而,由于新冠疫情疫情,该行业3月份大幅下滑19%,将本季度整体增长限制在4%。2020年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中,小米以30%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Vivo、三星、Realme、Oppo等,占17%、16%、14%、12%和11%。根据该报告,小米2020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达到2018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高市场份额。2020年第一季度,Vivo因其Y系列智能手机的强劲性能,同比增长40%。Realme在2020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最多119%,其中大部分是由5i和C3推动的。由于对预算段设备A5 2020和A5的需求,Realme的姊妹品牌Oppo在同一季度增长了83%。苹果也见证了78%的同比增长,iPhone 11推动强劲的出货量。Flipkart和亚马逊提供的不同优惠和折扣增加了销售。功能手机方面,2020年第一季度市场同比下降约24%。排名第一的是伊泰尔,市场份额为22%,其次是拉瓦、三星、诺基亚、Micromax等公司,市场份额为15%、15%、13%、7%和27%。注: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